简体中文
繁體中文
English
Pусский
日本語
ภาษาไทย
Tiếng Việt
Bahasa Indonesia
Español
हिन्दी
Filippiiniläinen
Français
Deutsch
Português
Türkçe
한국어
العربية
摘要:从“一拖多”到“多管一”,4名基金经理共管1只产品原因探究,会成为趋势吗?
财联社9月27日讯(记者 闫军)曾经明星基金、网红基金经理自带流量,“一拖多”挂产品的现象悄然生变,取而代之的是双基金经理甚至多基金经理共管一只产品。
近日,财通资管发布公告称,旗下两只基金增加石玉山为基金经理,增聘基金经理后,这两只基金将由4名基金经理共同管理。今年以来,增聘基金经理的公告密集发布,两位基金经理共管成为业内常态,甚至行业中3人共管甚至4人共管一只产品的现象日益增加。财联社记者统计显示,截至9月27日,全市场有15只基金由4名基金经理共同管理。
“从管理产品的类型来看,固收+、REITs以及指数类基金,这些产品和主动管理产品不同,更加讲究团队的协作,因此采取多基金经理共管模式相对合适。”某基金公司人士指出,从产品管理效率出发是是公司考虑增聘多基金经理共管的初衷。
另一方面,多人共管产品的增多是基金公司向平台化转型的一个缩影。不少公司在反思明星基金经理在当下暴露的问题后,开始考虑走投研一体化平台型模式,不再突出基金经理个人。此外,“以老带新”、为明星基金经理减负等多重原因之下,也是导致现在多人共管情形显著增多的原因。
又见“四管一”基金公告
9月23日,财通资管公告称,旗下财通资管积极收益、财通资管瑞享12个月分别增聘石玉山为新任基金经理,两只基金在增聘后,均由四名基金经理共同管理。
从石玉山的简历来看,2021年7月加入财通资管,先任固收公募投资部基金经理助理,随后升任固收公募投资部基金经理,管理产品的年限并不久。这就不难看出,增聘基金经理有些“老带新”,培养年轻力量的目的。
不过从财通资管的产品的基金经理配置来看,多基金经理的现象较为常见,目前旗下有财通资管积极收益、财通资管鑫逸、财通资管瑞享12个月三只产品分别有四名基金经理共同管理。
有市场观察人士指出,采用多基金经理共管的形式,除了带新人,也与产品性质、公司禀赋相关。以财通资管上述三只基金为例,均是固收多策略产品,在固收基础上,可能有可转债、权益、衍生品、外汇甚至量化等增强策略,这就对基金经理的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并非单一投资模式就能达到效果,在产品管理的过程中会出现不同的分工,由不同的基金经理参与其中,以团队的形式更精细化的去运作管理成为较好的选择。
“四管一”基金数量达15只
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全市场有接近四分之一的基金为两位以上基金经理共管。一直以来,不少公司对固收+产品均采取了双基金经理管理模式,一位负责固收方向,另一位负责权益增强部分,双方配合得好就能达到1+1>2的效果。“只管理固收或者只管理权益本身都不是容易的事情,固收+要求取二者之长,能够为投资者带来稳健并且有超额的收益,这更是难事,因此采用双基金经理配合更为合适。”华南某中小公司基金经理此前表示。
从双基金经理到多基金经理共管,是今年更为明显的新趋势。财联社记者统计显示,截至9月27日,全市场有15只基金由4名基金经理共同管理。
从产品类型上来看,这些4人共管的基金多集中在固收+、指数型和REITs。如上述财通资管的固收多策略产品,固收+类产品本身组合的构建上较为复杂,中短债、可转债、股票甚至商品等资产投向就较为复杂,再叠加宏观研判、风险控制等,这对产品的多元化精细化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多人共管能够在组合上优势互补、查缺补漏。
值得关注的是,REITs几乎均为3人或4人共管。Wind数据显示,当前全市场31只REITs产品中,仅有3只为单一或者两位基金经理管理,其余28只均为三人或四人共管。REITs作为结构化金融产品,相比于一般的公募产品,呈现出多层结构、产品结构复杂、参与主体较多,职责划分和协调难度较大等特点,因此,基金公司倾向于采取多人共管的模式运作。
向投研一体平台型模式转变
经历了前两年轰轰烈烈的基金经理“造星”之后,不少基民仍套在高位,基民承受亏损之痛,基金公司与基金经理承受着指责与压力,这让不少基金公司开始反思与调整当下的投研模式。
有分析人士指出,多基金经理共管侧面反映出当前不少基金公司希望转型的方向:即在统一的投资观念之下,公司内部成立不同的研究小组,用以支持不同类型的产品,打造投研一体化平台,摆脱对基金经理个人的依赖、策略空间不足等问题。
当前,已有多家基金公司旗帜鲜明提出要做平台型基金公司,把公司的发展定义为倚重平台的力量而非个人的突围。
具体打法上,华南某基金公司给出范本:一方面是从投研平台化构建、组织架构、考核激励机制上均侧重在协同管理,以更加系统化的方式运作,强调投研一体化搭建平台模式,构建起投研互动融合的底层价值观,淡化明星基金经理;另一方面,合理看待规模,尤其是单个基金经理的规模,有意识的限制单个基金经理规模,通过把规模控制在基金经理能力圈范围以内,把侧重点放在业绩的稳健上。
诚然,多基金经理协同管理的模式更加考验团队的协作能力、沟通机制,也对共管产品策略一致性与业绩连续性提出更高的要求。华南某业内人士就指出,有些产品由三到四人共管,可能在实际的管理中,主要参与管理的可能只有两名基金经理,多人管理在实际操作中如何真正发挥作用还需要因产品而异、因人而异。
免责声明:
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构成本平台的投资建议,本平台不对文章信息准确性、完整性和及时性作出任何保证,亦不对因使用或信赖文章信息引发的任何损失承担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