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中文
繁體中文
English
Pусский
日本語
ภาษาไทย
Tiếng Việt
Bahasa Indonesia
Español
हिन्दी
Filippiiniläinen
Français
Deutsch
Português
Türkçe
한국어
العربية
摘要:看到有人炫耀自己借錢買股票,幾個月賺了3倍。還有的人滿倉加融資買入股票,期望借此實現財務自由。可以肯定的說,這些人基本都毀了,泡沫破滅之後,虧光本金還要欠一屁股債。
看到有人炫耀自己借錢買股票,幾個月賺了3倍。還有的人滿倉加融資買入股票,期望借此實現財務自由。可以肯定的說,這些人基本都毀了,泡沫破滅之後,虧光本金還要欠一屁股債。
市場裏比的不是誰賺得多,而是誰活得久。幾個月賺3倍,在中國股市歷史上並不是什麼了不起的業績,1992年上海炒作認購證,30元的認購證半年時間炒到1萬元,半年300倍。有一批膽子大的人由此發達,成為千萬大戶。
兩三年後,這批股市上第一批主力的結局是有的打回原形,有的進了精神病院,有的被判刑,唯一碩果僅存的楊百萬成了靠賣書開講座忽悠股民賺錢的人。
94年的三大政策行情,95年的5.18行情,96-97年的特大牛市,98年重組股行情,99年5.19行情,03年五朵金花行情,05-07年的特大牛市,中國股市歷史上的這些行情,龍頭股票少則漲3、4倍,96-97年大牛市,蘇物貿(現在叫創元科技)漲了45倍,05-07年大牛市,中國船舶(原滬東重機)漲了75倍。和它們相比,今年的行情真是小巫見大巫了。
所有的股民都曾經在股市中賺到錢,尤其是牛市。賺過幾倍、十幾倍的也大有人在,但是能夠把賺到的錢留住的人寥寥無幾。我本人97年初入股市,上半年賺了7倍,下半年賠了60%,好在那時我還有基本的理智,沒有透支。那時營業部給大戶透支比例是一比二甚至一比三,一比二透支,股票下跌三分之一,就打穿了,一比三,股票下跌四分之一就打穿。
很多大戶被請出大戶室,身上還背著營業部的一大筆債。經過開始幾年的大起大落,從03年起,我就不再追求賺快錢了,初入市時我的目標是每年賺2-3倍,至少也要每年翻番,03年起我的目標是每筆最大虧損不超過總資產的3%,在此基礎上爭取每年資產增值20%(博實按,這個目標說實話都有點過於激進,有可能是在前些年GDP增速更高的情況下設定的)。
05年底開始的大牛市,頭大半年我只做股改行情,在股票股改停牌之前買入,得到十送三的對價,股改方案通過複牌後,幾乎所有的股票都是上漲,至少和停牌前價格相當,參與一次股改,至少賺30%。
記得我參與的第一次股改是法爾勝,最後一次是蘭州黃河(博實按,愛搞題材故事的公司在每一次爆炒中好像都有他們的故事,而好公司一直是好公司,),每隔一個多月買入股票然後股改停牌一個多月,複牌後馬上拋出,10個月時間參與了6次股改,最少一次賺30%,最多一次賺50%,6次股改賺了6倍。
06年底,全國老百姓開始瘋狂入市,12月7日,蘭州黃河複牌,正是這一天,嘉實策略增長基金發行,一天之內申購資金400億,震驚股市,我知道股市最瘋狂的時刻到來了。根據以前的經驗,新股民最愛低價股,我在2.50-2.60之間全倉買入吉林化纖,一直持有到5.30之前,在11元以上拋出。
07年4、5月之間,全國人民都瘋了,每週新開戶近百萬,營業部裏人山人海,大街小巷談的都是股市,那首著名的《死了都不賣》就是這時傳唱起來的,股市熱得讓我受不了,所以清倉離場,躲過了5.30。
5.30之後,也沒有再回來,而是把資金轉移到了H股,買入江西銅業H股,理由也很簡單,江西銅業H股價格只有12港元,A股價格25元以上。一直持有到30港元。
不過即使我如此小心,08年還是栽到了鞍鋼股份身上,08年1月鞍鋼H股從39港元跌到了13港元,而當時A股還在20元以上,H股的價格只有10PE,我在14港元買入,最後鞍鋼H股跌到了4港元,3PE。從那以後,我再也不重倉股票了,主要資金放在貨幣基金、國債回購和A份額上。
只有兩種情況才以部分倉位買股票,一是股市出現比較確定的中期行情,二是股市暴跌,入場接帶血的籌碼,做短線。看不懂的行情不做,風險高的股票不買,做好風控,及時止損,嚴防資金回撤過大。
目標是總資金每年增長20%,只靠低風險套利加階段性持股,我每年都能超額完成任務(博實按,暴跌時候低價買入價值投資也會這麼做,但是因為價格遠低於價值,但是止損價值投資沒有這條規律)。拉拉雜雜寫一堆,就是想給藝高人膽大的新股民提個醒。
不要看不起20-30%的盈利,你能做到每年複利30%,堅持40年,你就是巴菲特。想靠在一只股票上賭運氣,滿倉加透支,一舉脫貧致富,大多數人的結果是快速致貧。同時也給價值投資者提個醒,即使你對上市公司研究的再透徹,總有黑天鵝出現,過於執著的相信自己的研究,有可能像董寶珍一樣裸奔(博實按,現在董寶珍的基金做的很好,作者寫文章時正好是茅臺的低點)。
入行十幾年,我見過無數意氣風發的投機者,也見過無數種死法。做趨勢的人多數死在震盪裏,因為講趨勢就要講操作級別,小於5分鐘的級別容易死在震盪裏,當行情波動不大的時候,價格的變化就經常會圍繞著操作邊界線上下舞動,造成投機者止損不斷、操作頻繁、虧損累累!
而做盤整的人多數又會死在趨勢裏,因為震盪裏進進出出賺的小錢,一次大的反向波動就掃沒了。做短線的人多數死在暴拉前,盈利的時候只有一點點,虧損的積累卻不少。如果沒有“做短看長”的心理準備,一旦短線走好了,投機者就很容易為了一點點眼前的盈利而放棄讓利潤奔跑的機會,這就是大多數做短線的人死的道理;
但做長線的人又往往死在週期裏,大的週期往往數年之久,投資者在堅持拿了數年後,大概率會在黎明前最黑暗的時候賣出;沒方法的人多數死在亂做裏,新手一般完全沒有方法論,包括進場和離場都是胡亂操作以及倉位輕重的胡亂操作;
有方法的人又多數死在執行裏,不是說有了方法就能盈利,我很早就有了方法,但曾經還是虧多盈少,問題就出在不能嚴格執行上。不能嚴格執行是因為不明白舍與得之間的辯證關係,有點小利在行情回撤時不按照規則就獲利了結,如此就變成了有規則等於無規則!
還有一種情況就是原來的根深蒂固的錯誤理念怎麼也無法擺脫,再合理的方法也是等於沒有方法。簡言之,有了方法不執行,跟胡亂操作就沒有區別!靠主觀的人多數死在感覺裏,靠消息的人多數死在新聞裏……這麼多種死法,總會有一種適合你。
一般我都勸別人不要職業炒股。如果實在要玩,拿點閒錢小玩一下,可問題在於,股市的誘惑如此之大,有1000想10000,有10000想100000,如何克制貪婪,這才是最難之處。
其中的痛,只有我們這種人才能知道,職業前是無法想像的。
很多人進入市場都以為能大賺錢。其實是一個巨大誤區。在正常市場中,能賺錢的不過10%-30%。熊市中,能大賺的估計只有1%,賺錢的不超過5%。這就好比考上全國著名高校。有無數的學子無論怎麼努力也是考不進去的。這是一個存在卻是絕大部分人不願意承認的現實,因為這相當於自己擊碎自己的希望。
我個人認為,如果3年內不能保持不虧,5年內不能保持小有盈利,是穩定的盈利。,那麼再過3年,5年估計也很難。因為現在是資訊時代,各種方法、資訊都可以在網上搜索到,所以學速度很快。和90年代炒股不同,那個時候資訊閉塞有很多成功的人花了3年甚至5年甚至更長時間。但是現在如果3年,5年,7年不能穩定盈利,那麼我認為應該適當放棄,不然最後只能空耗青春,最後發現自己什麼都沒有得到。
比如我巨虧的一只股票:恒康醫療,虧損60%,巨虧800000,至今還沒回本,河鋼股份,股災時最高位進去,之後幾乎天天跌停。後來也買到好股票,比如:江鈴汽車翻三倍卻在剛解套賣了。比如紫金礦業有色頭頭,卻在兩個漲停板之前賣了,一把辛酸一把淚。。。。
當然做股票並非不能成功,就如同各行各業一樣,不過,成功的是極少數。特別是近來的熊市也不知道要持續多久,我們80後最大的資本是年輕,可是,如果再耗個幾年我們也就不再年輕了,人啊,耗不起。
要多認識自己,難道努力了N年也不能盈利,突然就可以爆發暴富1000萬?
再說說股票,點到為止:一個穩定盈利的職業股民定然有自己的一套方法,走在市場的前面而不是被市場牽著鼻子走。要穩定盈利就要做“確定性”——點到為止面臨的各種困難和挫折,自信的喪失……,這樣的痛苦局面如何才能突破呢?
只能來只持續穩定的盈利,只有這樣才能給自己希望,如果沒有希望,那麼一切都完了。
很多時候並不是自己感興趣的就一定能夠做好,興趣和能力並不能劃等號。如果要持續穩定的盈利,那麼必然要求在熊市中做到,這樣才是最扎實的練就了炒股的技術。否則就算遇到好的市場環境,也會徘徊在 大賺大賠之間,最後發現大賺是沒有,大虧倒是家常便飯。
所以,如果心存僥倖,指望一個牛市就翻身,那我想最終可能不能如願以償。如果真的決定職業炒股了,那麼最好從熊市開始職業,那是一生中最寶貴的財富。
過來人的忠告!首先:不虧錢,其次,開始步入穩定盈利,最後:千萬要克服自己的惰性,如果是職業股民,那就要不斷總結出新的操盤手法,只有這樣才能不斷進取,千萬不要滿足於現在已經有的模式和手法(切記,過來人的肺腑之言)
永遠不要覺得自己賺錢了,低調謙虛不斷學精進,包括技術消息和心態。此文轉載略有改動個人心得。
免責聲明:
本文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構成本平台的投資建議,本平台不對文章信息準確性、完整性和及時性作出任何保證,亦不對因使用或信賴文章信息引發的任何損失承擔責任
沒有好學曆,又沒有過硬的“背景”,想要變得百萬年薪,難道只能做夢了嗎?
受惠疫苗問世,美國民眾持續接踵,實屬利多;
美國商務部週四 (7 日) 公布數據顯示,美國去年 11 月貿易赤字擴升至 681 億美元,寫下史上次高紀錄。較去年 10 月的 631 億美元增加了 50 億美元,高於華爾街預期的 673 億美元,寫下 2006 年 8 月以來新高。
在經過了很多年的市場磨練, 並支付了無數的學費後, 我終於深刻地認識到: 交易其實是“失敗者”的遊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