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中文
繁體中文
English
Pусский
日本語
ภาษาไทย
Tiếng Việt
Bahasa Indonesia
Español
हिन्दी
Filippiiniläinen
Français
Deutsch
Português
Türkçe
한국어
العربية
摘要:“撤否率”成投行心头大患,未来或被监管弱化,全面注册制下108单撤材料同比降两成
财联社7月5日讯(记者 黄靖斯)全面注册制下撤否率如何变化?答案2023上半年IPO审核数据中已全面揭晓。易董数据显示,今年1-6月共有108单IPO项目主动撤材料,同比减少两成,这一撤单数也创下近三年新低,2021年和2022年上半年分别为147单和135单。
分板块来看,今年IPO撤材料的主阵地依然集中在创业板(50单)和科创板(32单),北交所、深市主板和沪市主板分别为13单、7单和6单。记者注意到,今年上半年,科创板撤单数(32单)已大于过会数(21单)。
投行方面,108单撤材料项目来自33家保荐机构,撤单数排名靠前的有海通证券(12单)、招商证券(9单)、国泰君安(8单)、中金公司(8单)和中信证券(8单),清一色都是都是保荐“大户”。但值得一提的是,IPO撤单由公司业绩、发行政策、板块定位、周期变化、市场容量等多重因素决定,因此阶段性的高撤单并不应与投行执业质量简单划等号。
全面注册制下IPO“带病闯关”情况是否好转?从被否情况来看,2023年共有10家企业“亮红灯”,被否率为4.98%,同比基本持平。数量上,创业板贡献了半数被否项目,科创板被否率7.41%最高,沪市主板则保持着零被否的纪录。被否率较高的保荐机构分别是光大证券(22.22%)、东莞证券(20%)、国金证券(15.38%)和开源证券(12.5%)。
总体来看,2023年A股IPO撤单加被否数量合计为118单,较去年150单同比减少超过两成。资深投行人士王骥跃认为,这可以理解为,市场逐渐适应和熟悉了注册制后,对注册制的发行规则理解更为深入,“带病申报”的情况越发减少,预计未来A股发行市场会逐渐进入一个更加有序的准入生态。
另据记者了解,撤否率自提出日起,就带有一定争议性,例如在计算指标方面,就存在争议,特别是更加多样化的撤单原因,或使其不适合再作为一个简单的监管衡量指标。
108单撤材料,有投行一督即撤吃罚单
2023年2月,注册制全面启航,在把好市场“入口关”的监管要求下,保荐机构IPO任性撤材料行为已得到明显改善——上半年撤材料项目共计108单,同比减少20%。
上述撤单项目归属33家保荐机构,撤单数排名靠前的是海通证券(12单)、招商证券(9单)、国泰君安(8单)、中金公司(8单)、中信证券(8单)、民生证券(7单)、国金证券(6单)、安信证券(5单)、中信建投(5单)和华泰联合(4单),基本为保荐“大户”。
结合行业情况来看,今年的IPO撤单背后往往由多种因素决定,并不能认为仅仅是投行执业质量问题。发行人方面的原因通常是,因阶段性业绩影响暂时达不到上市标准等因素而撤单,这或许跟某些行业的周期性变化密切相关。比如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上半年贡献了最多的IPO撤单项目(22单),IPO保荐主力押注在这一赛道的券商,承担了不小撤单压力,比如招商证券有4单,国泰君安、华泰联合及安信证券各为3单。
从审核端来看,一方面今年或存在板块定位错配的特殊情况,另一方面上市政策的变化调整及阶段性市场容量也是影响IPO项目撤单的因素。
2022年12月,创业板出台板块定位指标体系、科创板修订《科创属性评价指引(试行)》,在此背景下,部分企业需要通过撤单重新审视板块定位。比如创业板新规提到,“最近三年营业收入复合增长率不低于20%”这一新标准成为一些企业够不到的门槛,因而选择撤单。
3月11日撤回创业板IPO申请的迅达工业就是典型案例,对照公司近三年的营收复合增长率(2.72%)看,不难发现与创业板上述20%的业绩成长性要求相距甚远。迅达工业并非孤例,爱得科技、重数传媒、东昂科技等多家撤单企业均存在类似问题。
7家投行10单项目被否,科创板被否率最高
全面注册制下,IPO审核时间缩短,效率和可预期性得以提升,由此来看,今年来监管审核的包容性是否也进一步加强?
从过会率来看,今年1-6月发审委及上市委共计审核201次,未通过10家,较去年减少5家;过会率为87.06%,较2022年下降2.47个百分点;被否率为4.98%,同比也减少0.83个百分点。但三组数据对比后,仍难以直接得出注册制审核尺度发生变化的结论。
保荐机构方面,今年上半年10单闯关失利的IPO项目来自7家投行,7家均有1-2单被叫停:光大证券(2单)、国金证券(2单)、民生证券(2单)、华泰证券(1单)、中信证券(1单)、东莞证券(1单)和开源证券(1单),联合保荐项目各算一单。
上半年被否率(被否数量/审核家数)方面,超过20%的有光大证券(22.22%)和东莞证券(20%),除此之外,超过10%的还包括国金证券(15.38%)和开源证券(12.5%)。今年来,IPO带病闯关的现象似乎有所改善,相比之下,2022年被否率超过三成的保荐机构多达6家。
板块方面,创业板依然是IPO闯关“折戟”高发地,包揽了半数被否项目。从被否项目现场问询情况来看,创业板审核进一步聚焦对板块定位(创新性、成长性)、持续经营、客户依赖等方面的要求。
科创板被否率(7.41%)居于板块之首,去年则为全数过会。从被否企业问询重点来看,科创板更加强调信息披露质量、核心技术和持续经营能力。华泰联合保荐的太美科技是典型案例,3月15日憾别科创板,太美科技IPO之旅并不“太美”。上市委主要质疑点在于公司持续经营能力与核心技术水平。根据招股书,2019年至2022年(1-6月)太美科技归母净亏损分别为3.62亿元、4.99亿元、4.79亿元与2.19亿元,三年半合计亏损超过15亿元。除此之外,因报告期内持续亏损等硬伤,中信证券保荐的思必驰同样被挡在了科创板的门外。
免责声明:
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构成本平台的投资建议,本平台不对文章信息准确性、完整性和及时性作出任何保证,亦不对因使用或信赖文章信息引发的任何损失承担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