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中文
繁體中文
English
Pусский
日本語
ภาษาไทย
Tiếng Việt
Bahasa Indonesia
Español
हिन्दी
Filippiiniläinen
Français
Deutsch
Português
Türkçe
한국어
العربية
摘要:全面注册制下破发情况如何?上半年两行业新股上市首日破发率最高,149只新股两成首日破发
财联社6月29日讯(记者 肖斐歆)随着全面注册制的实施,打新市场“无风险套利”时代也宣告终结。
科创板、创业板实施注册制试点以来,打新规则就开始有所变化,主板全面注册制的推出,更令打新不再包赚不赔,破发现象让投资者更为理性打新,弃购率也有所上升。
2023年已行进过半,新股首日表现有哪些变化?根据wind数据,记者统计了注册制全面实施以来(2.1-6.26)的新股情况。
统计全部149只新股的首日涨跌幅后发现,29只新股的首日涨跌幅为负,这些新股首日收盘价比发行价格低,出现破发,占比19.46%。29只新股中,还有14只首日跌幅超过10%。
从交易所来看,有35家北交所上市,45家创业板上市,33家科创板上市,36家选择了主板。其中,北交所有8家首日破发,创业板13家,科创板7家,主板1家。北交所、创业板、科创板、主板的破发新股占比分别为22.85%、28.89%、21.21%、2.78%,创业板破发比重更高些。
首日涨跌幅=(收盘价-发行价)/发行价
主板新股的“不败神话”也在3月破灭。上一次主板上市首日便破发还是2012年10月11日上市的海欣食品,距今年主板新股破发已十年有余。
主板的新股发行正式突破23倍市盈率红线,和科创板和创业板一样进行询价定价。德邦证券认为,主板破发或将不再少见,体现了注册制要求下的“市场化定价”。A股主板新股发行市场的定价将更客观、理性,整体估值将更贴合市场。
医药股频频破发,生态环境股破发率高达100%
根据29只首日破发新股,记者统计了新股破发现象出现较多的行业,5家来自医药制造业,4家来自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4家来自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3家来自专用设备制造业。
统计期间内医药制造业的上市公司共8家,该行业的新股首日破发率达到62.5%;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的上市公司共9家,该行业的新股首日破发率达到44.44%;值得留意的是,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业的上市公司共2家,上市首日股票全部破发,破发率达100%。
医药新股破发频繁的原因何在?多数医药股面临着高研发、项目落地慢等问题,上市盈利指标往往不尽人意,但发行价格却不低,这让很多二级市场想赚“快钱”的投资者唯恐避之不及。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股权投资总监指出,利用医药公司上市准入门槛的降低作为投机漏洞的也不在少数。基于热点产业背景进行套利,导致大量资本涌入该领域,产品出现高度同质化,使得部分企业上市后仍变成在几年内无商业化产品落地的空壳公司。
如果说医药新股破发受到个体、环境等多方面的因素,这次破发率高达100%的2只生态环境新股破发的原因或与“定价过高+亮点不足”有关。2只股票的发行价格、市盈率均高于行业均值不少;行业趋势总体向下偏冷门;财务报表数据一般、亮点较少,破发似乎也是情理之中。
保荐机构面临合理估值定价挑战
由于保荐机构的保荐费用与融资金额挂钩,发行数量一定的情况下,更高的发行价格不但能让发行人融到更多的资金,对保荐机构自身来说也能提升保荐承销费用。对于较高的发行价格,发行人与保荐机构往往有着共同的利益。
记者统计了期间内保荐机构的情况,发现有17家机构保荐的IPO项目出现新股破发现象。其中,浙商证券、太平洋证券保荐IPO的新股破发率达100%。东莞证券、东方证券、招商证券、招商证券保荐IPO的新股破发率为50%。但部分券商保荐家数较少,容错率低,易放大极端情况,所以分析时需考虑保荐家数在内。
统计期间内保荐家数较多的券商有中信证券(19家)、中信建投(15家)、海通证券(10家)、中金公司(9家)、国信证券(8家),保荐IPO的新股破发率依次为26%、20%、10%、22%、13%。可以看出,海通证券和国信证券在保荐家数较多的情况下新股破发率仍维持在较低水平。
同时,仍有不少保荐券商维持着零新股破发的成绩。为了保证客观性,记者选取了统计期间内有一定保荐IPO项目数量的券商。光大证券(5家)、国金证券(5家)、开源证券(4家)、兴业证券(3家)、广发证券(3家)的新股破发率都为零。
在新股破发常态化的背景下,对保荐机构“荐”的能力要求也进一步提高,如何平衡拟上市公司和投资者的利益需求,判断企业的长期价值,合理估值定价成了投行的一大挑战。
对投资者的要求进一步提高
对投资者而言,发行定价市场化标志着“打新”不再是无风险套利的投资。这意味着打新难度提升,新股上市首日破发概率提升。破发常态化下,并不是所有新股都值得申购,投资者对新股基本面的研究将变得越来越重要。
“招股书中往往蕴含着重要信息,投资者要利用好招股书,以此作为综合研判的工具。”某深圳地区投行人员如是说道。“对上市公司多进行关注与研究,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水平,在打新途中能少走弯路。”
全面注册制下,监管的重心逐渐向信息披露上转移。通过全面、完整、严格的信息披露制度,让发行人、保荐机构按要求充分展示公司情况,说明问题,把判断公司是好是坏的权力交给市场与投资者。
睿亿投资此前曾表示,注册制改革下投资者将逐步转向价值投资,好的企业会有更高的溢价,差的企业上市后或会陷入“无人问津”的境地,优质企业与基本面较差的企业两极分化会更为明显,进一步加速市场“优胜劣汰”,有利于资本市场长期健康发展。
但如何把握好公司的价值成了一大难点。注册制实施以来,一些还未盈利的成长性创新型公司可以上市,财务指标不完全成为公司能否上市的评判标准,传统的估值方式逐渐失效。对于散户来说,估值定价的要求更为专业化,难度也更大。
免责声明:
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构成本平台的投资建议,本平台不对文章信息准确性、完整性和及时性作出任何保证,亦不对因使用或信赖文章信息引发的任何损失承担责任